从艺之路 记海上著名书法家李志贤(四)——临池心得篇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崔陟曾这样评价过李志贤先生的书法:“现在还不能说哪一种书体是全国第一,但五种书体综合在一起,李志贤先生绝对是全国第一!”
 



 

  说起中国的书法艺术,可谓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书体众多,风格万千。每一位书法家都在书法这条道路上有着自己的探索与领悟,在这片奇花异放的书法之林里,有的对王字情有独钟,有的对怀素迷恋忘返,有的对黄山谷忠贞不渝......李志贤先生也是他们其中的一个,却又不同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笔笔中锋是正道
 

  赵孟頫曾经说过:“用笔千古不易。”笔笔中锋是志贤始终坚持的书写原则。写书法的人都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本几年来一直钻研的字帖,有一种自己尤为擅长的书体。志贤也是如此,早些年,他学过褚遂良,临过苏东坡,摹过智永,钻过黄山谷......在楷书、行书、草书上花了多年的功夫,可以说如今志贤先生的楷书与草书已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并成为是当代书坛上的大成者,但很多人对他书法的喜爱却又是源于篆书与隶书。在这五种书体内他都始终要求自己做到笔笔中锋。

 

   在志贤的楷书中不知你是否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乍一看,像是虞世南,再一眼,又像是褚遂良,但仔细一看却又非虞非褚,像是欧阳询,也似苏黄米蔡,偶尔也掺杂龙门十品,但是却又都不是他们,能够综合各大名家,却又有自己的特色,这则是志贤先生楷书的过人之处。楷书取法两宋之前,六朝隋唐融于一体,非魏非唐,亦魏亦唐终成志贤一家之风。

 
 





 








 

 

  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文字为甲骨文,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之前,华夏大地上的各国文字各不相同,先秦文字则统称为“大篆”,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则将统一后的文字称之“小篆”,因此在书法中最早的书体则为“篆书”。在志贤的书法人生中,相比之下,篆书并未像楷书与草书那样花了多年的功夫在其中,只是在经历了安阳的个展中,开始涉猎甲骨文,这一涉猎便让志贤的篆书同样也有了很高的造诣。

  经过个人书写实践,志贤将篆书,笔法归为三种,一为露锋,二为圆笔,三为方笔。而在殷商甲骨文中,最常见的为露锋最多,圆笔其次,方笔较少。

 

 
选自《大盂鼎铭文》


 
选自《毛公鼎铭文》

 

  志贤认为,在先秦文字中,虽字形不同,但各文字笔法却逃不开这三种,有了早年对笔法的功底,因此把握篆文的字形便是写好篆书的关键。正因有了这样的认识,让志贤的篆书突飞猛进,似不费吹灰之力,便得篆书精髓。在钻研篆书的道路上,志贤也是极富个人特色的,在先秦的三种笔法中,虽以露锋居多,但之后,圆笔却成了人们的惯用笔法,在志贤的篆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多用露锋,他解释这样是为避开潮流,更是为还原古典。而多用露锋,功底不够则会显得轻飘,做到露锋却依然坚韧便是志贤篆书的一大特色。





 

  全国上下写甲骨文的人不少,但能做到笔笔中锋的却寥寥无几,而志贤的篆书做到了笔笔中锋,就如同他的楷书,圆润、刚劲、温婉、有力。不仅篆书如此,在隶书中,志贤多取法于汉碑、简牍,追求“平直、硬挺,但也绝不过头。今人常常在初学隶书笔画时有意颤抖,实则是笔力不济之表现,而非“古意”。

  正是对笔法中锋的坚持,才使志贤对五大书体掌握的游刃有余,随时切换,这看似难以做到的志贤却实现了!这奥妙之处,是绝离不开志贤对笔法运用的严谨与对古法的崇尚。


 

匀中对立求和谐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除做到中锋运笔,结体与章法又是大学问。对于结体与章法,志贤就说了一个字:“匀”,那这个“匀”字究竟为何意?

  “一个字既要匀,又要不匀;字与字之间也有匀与不匀。”志贤这样解释道“匀”在结体与章法中的运用。书法的魅力之处也正体现在这匀与不匀之间,在志贤的书法作品中,险峻中带有平稳,计白当黑却也极富饱满,大小对立,布局统一。

  志贤认为字与字之间将就互相呼应,血脉通畅,既要连成一体,又要讲究其独立性。单看一字时,讲究笔画分布的匀称,这“道”字下的“自”两横分布均匀则为匀之美;这“静”字下的“月”两横却该居上却又成了不匀之美。


 


 

  不仅在一个字之中有匀与不匀,这字与字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整幅篇章布局中,志贤那看似不整齐的行距,摆在整体中,却丝毫看不出有任何不妥;这看似大小不一的每个字中,却被整合得浑然一体。这正是匀与不匀间的奥妙。



 




 

  对于每一个汉字,汉字与汉字的把握,志贤都拿捏准了“擒纵”,一张一弛,把握得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书法结体章法的背后是哲学思想,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以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点也不为过,而只有对文化有所感知,才能在笔尖书写文化,志贤早已将中化文化埋入心底,方可在笔下挥洒性情,弘扬文化。

 
 

气通脉畅显性情
 

  提及书法,志贤常常强调字与字之间气息,行与行之间的连贯。古人云“字如其人”,有的人的字张牙舞爪,霸气十足,而有的人的字性静情逸,书法境界的背后实为作者思想心绪的境界。

  在隶书中,志贤追求笔画的平直坚挺,但也强调不可过于生硬。


 


 

  《书谱》中说道书法气息讲究“婉而通”。志贤在他的作品中也正是坚持这样的原则:血脉通畅,笔画有血有肉,生动流畅,赋予人们流动感。志贤在教授学生时说道:“能不能思考下如何加强字与字之间的气息,这看似断了的笔画,笔意却仍在连续。”北京有位专家赞道志贤的草书写得“特溜”,笔画婉转圆润丶血肉通畅、气息平和。也有人称志贤的草书犹如书法中的“华尔滋”,极富贵族气质。这些笔画似在舞蹈,又似流水,在志贤的笔下,所有的笔画都好像有生命似的,他们律动不狂躁,温婉又奔放,雅韵与气势并存。


 

 












 

  这一幅幅书法作品是被志贤赋予性格与生命的,而在作品的背后则是志贤的情怀,学识与品性。当这一张张书法作品映入人们眼帘,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这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汉字,是书法,更是李志贤这个人。古人所云“书如其人”便是如此,这是多少学书之人一生都在追求的境界。


 

传统深处显敬畏
 

  多少人日夜勤练书法,为求得一日扬名于世,又有多少人苦思冥想,只愿求得古人之精髓。古往今来的书坛,选择多,潮流更多,那么,如何选择书风,又成了每一位写书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志贤的答案是——敬畏传统,崇尚古法,还原古典。

  志贤坦言在自己的学书生涯中,从不跟流行风气,坚持崇尚古法。摒弃“正楷不严,草书不纯”的现象,“‘草’非‘潦草’之意草书有草书的写法,它是一种书体,应是规范有法度的,而非写得快。”就好比这“雯”字与“处”字,一个简单细微的变化却完全是两个汉字,因此对待书法,志贤认为应是遵循其古法,而非肆意涂抹。

 


 

  而在古人中,志贤也是有所筛选,还原古典,敬畏传统,“阳春白雪永远停留在上层,高雅总是少数。”这是志贤留给笔者最深的一句话语,思想创造行动,眼界决定高度。这些年,志贤仍然在古典作品中探索,他将视野投向南北朝,郑文公、张黑女、张猛龙、瘗鹤铭,要学就要学经得起时间考验、时代历练的,而当下流行的内容还需留给后世再做评判。


 





 

  古人云:“取法乎上,尽得中乎。”因此,志贤在书法道路的选择,一直将视野投向最顶端,非经典不写,非圣贤不学。

  从笔法、结字、章法再到气息,这是学书人必经的道路,从基础到最高境界,志贤将自己的眼界投以最高点,在志贤身上,笔者更看到了文人的气息,早年编书的经历,对于历代书法作品及书论之作,志贤也早已烂熟于心,且与自身结合,共成一体。同时难能可贵的,笔者更看到了匠人的精神,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忘我敬业。而工匠精神与文人气息的完美结合使得李志贤先生在当今书坛走出了一条五体并行,别具一格的“志贤之路”。




 

(本文作者 姜雯倩)